“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系列讲座第20讲举办

 

2021年5月12日下午,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哲学系共同主办的“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宗教哲学系列讲座”暨“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系列讲座第20讲在清华大学人文楼B102室举行。

 

山东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傅有德教授主讲《美国犹太教改革派的百年嬗变》。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教授主持,唐少杰教授、黄裕生教授、唐文明教授、朱东华教授及相关专业学生参与讲座。

 

 

傅有德教授首先介绍了现代犹太教的派别,现代犹太教包括正统派、保守派、改革派、重建派四大派别。此外另有秉持人本主义的世俗犹太人。改革派是最早从传统犹太教中分化出来的,19世纪初出现在德国,得到很多人拥护。改革派将犹太教看作发展的犹太教,主张革除一些陋习,在改革上态度激进。但是不同于完全脱离犹太教的西化派,改革派还保留着传统的根。改革派的产生,进而引发犹太教整体的大分化,衍生出坚守传统的正统派、反思改革派的激进态度的保守派、主张跟上时代变化的重建派。改革派是犹太教影响最大的派别,人数约占犹太教总体人数的38%至40%。改革派始于德国,发展壮大于美国。美国的改革派也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外部文化的影响,经历着兴衰沉浮。

 

 

傅有德教授重点阐述了美国犹太教改革派的四个历史性文件:

1. 1885 年“激进改革”的《匹兹堡纲领》

2. 1937 年在哥伦布通过的具有“纠偏补正”性质的《哥伦布纲领》

3. 1976 年在旧金山通过的“返回民族性”的《旧金山纲领》

4. 1999 年“回归神圣性”的《改革派原则声明》

 

他从传统与现代、民族性与普适性、神圣性与世俗性三个向度,按照宗教信仰、价值观、对律法和习俗的态度三个层次,对四个文件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析,揭示犹太教改革派百余年来的“常”与“变”:在一个宗教文化系统中,越处于核心地位的内容就越抽象、越普遍,越具有恒常不变性;反之,越处于外围的内容则越具体、越个别,越具有可变性。

 

由此推知,所谓宗教或文化的改革,改革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伦理规范、礼仪节期、风俗习惯,即一个文化系统相对外围的部分,较少触及核心价值观和最高信仰。换言之,在改革派犹太教中,上帝信仰和基本价值观是一直“活着的”要素,而一些具体的律法,由于受制于特定的时空要素和个别性,往往会沦为“死去的”,尽管有些“死去的”要素有时也可以“复活”。

 

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围绕犹太教改革派的发展演变对儒学复兴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宗教、民族和国家三者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