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日到7月8日,“2019年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修班”顺利举办。本次研修班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主办、房山云居寺文物管理处协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与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基金会项目“佛教与东亚宗教研究”支持。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吴疆教授、杨百翰大学Richard Dewayne McBride副教授、西北大学Kevin Buckelew、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George Keyworth副教授、日本青山院大学陈继东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李天纲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圣凯教授、龙门石窟研究院张乃翥研究员、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加拿大杨百翰大学等单位的69名海内外学者参与了本次研修班。

本次研修班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在野外考察部分中,所有团队成员均参与到田野调查的工作中,包括为碑记、造像拍照留存、抄录残存文字数据、测量各项参数等。在室内活动部分中,研修班成员需参与一系列讲座及会议,部分成员会在“明清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工作坊、“石刻、信仰与生活:汉传佛教社会生活观念与载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进行主题发言。
7月1日,研修班成员在清华大学新斋324参与“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系列讲座第十一讲。讲座题目为 “早期汉学与明清儒道佛教的分布和影响“,主讲人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教授李天纲。7月2日,研修班成员参与了“明清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工作坊。工作坊于甲所第三会议室举行。在第一场研讨会中,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王启元助理研究员发表了名为“近世僧众社会生活史写作情况简介”的开幕发言。之后,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法净法师发表了“近世汉传佛教僧众信仰生活”的主题报告。日本青山学院大学陈继东教授、四川大学道教与文化研究所王大伟副研究员发表了名为“近世汉传佛教僧众的制度生活”的主题报告。中山大学哲学系张德伟副研究员、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杨奇霖博士发表了名为“近世汉传佛教与政治生活”的主题报告。在第二场研讨会中,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孙国柱讲师、清华大学哲学系王帅硕士发表了名为“近世汉传佛教僧众文化生活史研究”的主题报告。吴疆教授发表了名为“近世汉传佛教僧众物质与经济生活史研究”的主题报告。四川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谢奇烨博士发表了名为“近世中国汉传寺院与社会生活空间”的主题报告。最后,圣凯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系李天纲教授对工作坊做出了总结。之后,吴疆教授在新斋324为研修班成员做了题为“明清之际蒙山施食考”的主题讲座。
从7月3日到7月5日,研修班进行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考察。7月3日上午,研修班前往法源寺;下午,研修班前往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了法源寺与博物馆收藏的碑刻、造像等,获得了许多一手数据。结束本日的考察后,研修班前往房山,参与由张德伟副研究员主讲的讲座。讲座名为“为国而争:《大正藏》《中华大藏经》生产与近现代东亚社会转型”。
7月4日,研修班前往上方山,对兜率寺与云水洞进行了考察。结束本日的考察后,研修班参与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副研究员主讲的讲座,讲座名为“东魏造像传承与北齐邺城模式的确立”。在这一天的考察中,团队成员不仅对兜率寺与云水洞的石刻做了重点记录。还考察了上方山其他的佛教庵堂、寺院、洞窟等遗迹。对遗迹的年代、保护情况等做了考察与讨论。
7月5日上午,研修班在暴雨中前往石经山进行考察;下午研修班前往云居寺、白玉塘、磨碑寺进行考察。团队成员不畏艰难,在雨中攀登石经山,从外部参观了藏经洞与雷音洞,并考察了山顶的佛教寺庙遗存。团队成员们在云居寺参观了收藏的房山石经,与地面的碑刻、古迹。在这一天的考察中,团队成员对房山石经的雕刻、埋藏、出土等历史,与房山石经的开凿原因、历史影响等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为期三天的田野考察中,研修班成员收集了大量石刻图像与数据,了解了北京地区从隋唐到明清具有代表性的石刻艺术。

7月6日至7月7日,研修班参与了在北京房山安然宾馆举办的“‘石刻、信仰与生活:汉传佛教社会生活观念与载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南北朝佛教造像风格、末法观念、转轮王观念,宋代四川佛教造像与藏经刊刻,辽代佛寺制度、佛教思想、佛教艺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7月8日,研修班成员返回清华大学,本次活动圆满举办。本次考察成为众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国际专家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交流机会,以及大量有关佛教造像与石窟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资源,对于重构和活化古代中国佛教的思想和历史大有裨益;同时,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与田野调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