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2日,首届中国当代死亡问题研讨会暨“华人死亡研究所”筹建倡议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以“探究死、珍惜生”为主题,有来自内地、台湾、澳门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和教师学生参会并演讲。本次会议是中国内地首届围绕生死学、死亡哲学、生死教育等展开的专题研讨会,旨在直面中国内地死亡问题研究不足、生死教育严重滞后等死亡社会问题,以期呼吁学界、公众、政府决策层重新审视个体死亡问题,珍惜、尊重、关爱和善待个体生命。
一直以来,受忌讳死亡的文化等因素影响,中国内地死亡研究力量薄弱,死亡教育基本空白。但是,生死教育是关乎个体、族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大事,如何改变非正常的死亡社会现象,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生死认知是中国当代生死研究的重大课题。
会议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哲学系卢风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胡军教授分别致辞。卢风教授表示生死研究非常重要,中国传统儒家的生死观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死安顿具有重要价值与积极意义。胡军教授也认为生死研究与生死教育极其关键,生死问题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生死问题不能有门外汉,如何面对死亡问题是个体必修的生命课程。

哲学系教授卢风致开幕词。
研讨环节,围绕死亡研究理论脉络和历史发展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
著名生死学研究专家、台湾辅仁大学教授钮则诚就生死学的缘起及现代生死学的意义及其系统化建设等做了精彩阐述。他认为兴起于台湾的生死学不见同于西方的死亡学,生死学是西方死亡学在华人地区本土化的结果,生死学强调生死一体两面,更适合华人对生死问题的理解和安顿。中国内地著名死亡哲学研究专家、中央党校教授靳凤林就中国死亡哲学研究四十年来的发展状况与未来走向做了回顾与展望,集中介绍了当代死亡哲学发展的缘起以及不同流派、代表人物等。中国内地生命教育专家、浙江传媒学院“生命学与生命教育研究所”所长何仁富从死亡作为一种生命权利及其落实的角度探讨了自杀不应该作为一种普遍的个人权利而存在。

研讨会现场。
除了死亡研究学理探讨,各专家学者还围绕死亡教育进行了深入交流。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教授孙树仁从殡葬专业人才培养角度出发,认为殡葬专业应该与人文学及生命教育结合,提出生命终点要止于至善。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教授朱明霞则介绍了澳门青少年及长者面对死亡焦虑的现状,并提出要开展有效的死亡教育,必须确切地描述人们的死亡焦虑状况。广州大学教授胡宜安从他在高校开设生死学教育课程的经验提出了自杀的三联征与预防策略建构思想,并认为生死教育对中国当代大学生极其重要。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王云岭从他在医学院开设死亡文化与死亡教育课程角度认为死亡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并提出了中国当代死亡教育的发展路径与可能模式。
研讨结束,为了进一步推动内地生死研究和教育发展,会议发起者雷爱民博士和张永超博士发起倡议建立生死问题研究所,开办生死研究和教育论坛,推动内地生死教育教材出版,建设华人生死研究协会等,学者们就这些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认为当前中国内地建设生死研究学术共同体、推动生死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表示愿意参与其中,为这份事业贡献力量。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来自北京松堂医院的李松堂,天津医科大学的孟宪武,郑州大学的张永超,江西财经大学的朱清华,中央党校的王治军,清华大学的雷爱民、舒洁,北京大学的唐炜琛,华中师范大学的魏向东以及众多高校的师生也参与会议并发表演讲。
作为首次将中国死亡研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召集起来的开创性会议,本次研讨会为中国当代生死问题研究与生死教育揭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