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讲座讲解希腊哲学的世界化历程及借鉴意义

2016年10月13日下午在六教,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哲学系王晓朝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作题为“希腊哲学的世界化历程及其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借鉴意义”的演讲,带领我校600余名师生一起领略希腊哲学的独特魅力,并深入探讨了希腊哲学的世界化历程及其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借鉴意义。

 讲座伊始,王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问题;哲学的希腊性问题。前两个问题以往中国学者多有讨论,而对最后一个问题的探讨则屈指可数。

    王晓朝从三个不同视野分析了“哲学的希腊性”问题。他认为:在爱琴海地区视野下,希腊哲学是希腊人吸取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提高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率先迈进理性思维门槛后创造并留下的宝贵思想财富。在地中海文化圈视野下,希腊哲学在晚期向其他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一方面保持了原先的理论思维特质,另一方面丰富了自身的内容,使自身呈现多样化,因此不存在所谓纯粹的希腊哲学。在世界或全球视野下,“哲学”是一般,希腊哲学是个别,希腊哲学之外还有或将会有其他民族的哲学,如中国哲学、印度哲学等,希腊哲学同时具有地方性和世界性,其初始阶段有地方性特征,而后其地方性逐渐剥离,本身具有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的世界性逐渐增强。

    其次,王晓朝梳理总结了希腊哲学世界化的“三步走”历程,提出:第一步为希腊化时期,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征战步伐传遍整个亚历山大帝国;第二步为罗马帝国时期,随着罗马帝国的建立传遍地中海世界;第三步为西方中世纪时期,西罗马帝国崩溃后,进入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圈,直至文艺复兴。王晓朝认为,希腊哲学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启示了希腊哲学的全人类性。

    随着中国文明、哲学的全面复兴,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吸取2000多年前希腊的哲学思想呢?对此,王晓朝持肯定态度。他指出,希腊对我们最大的借鉴价值在于其理性的思维方式。在爱琴海地区视野下,希腊人吸取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提高了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率先迈入理性思维的门槛,创造了哲学。正是这种理性精神,给人类世界做出巨大贡献。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借鉴。

    关于中西哲学和文化交流问题。王晓朝回顾了轴心时代、西学东渐时期中西交流以及20世纪中国学者朱公振、李石岑、严群、李仲融、陈康等对哲学研究的贡献,并指出:中国学者坚信希腊哲学是人类智慧的伟大宝库,整个西方文化发展的基因包含在希腊哲学之中。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对希腊哲学进行独立研究,基本掌握了古希腊哲学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有别于英美学者的系统见解,并向世人奉献了完整的中国版“希腊哲学史”。

   最后,王晓朝畅谈自己完成和和正在从事的《柏拉图全集》、《西塞罗全集》、《斐洛全集》等学术梦想,让尽可能多的青年人领会希腊哲学基本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教育理想。在讲座的互动环节,王晓朝还耐心地解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现场发言积极,气氛热烈。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六)“哲学与发展”的第九讲,由清华大学哲学系朱东华副教授主持并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