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与亚洲物质文明未来学者论坛召开

 

7月11~12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系列研讨会之三“汉传佛教与亚洲物质文明未来学者论坛”在丙所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建筑学院共同举办,由哲学系教授圣凯召集,建筑学院教授吕舟、国家文物局戴晓云研究馆员、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编辑部主任能仁、哲学系助理教授孙晶、博士后杨剑霄出席会议并主持与评议。本次论坛共收到40余位青年学者的投稿,选出14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8位青年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的三场主题论文发表会。

 

 

7月11日上午举行的“文物、考古、艺术视野下的汉传佛教物质文化”分论坛由清华大学哲学系杨剑霄博士后主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评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文镐发表论文《韩国罗末丽初“八角堂形僧塔”的祖型及唐代禅宗僧塔的形制变化——以“乘广禅师塔”为中心》、龙门石窟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澜发表论文《试论“灵龛”》、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高海燕发表论文《于阗佛教背光化佛图像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晓慧发表论文《?齐地区北朝晚期菩萨头冠研究》、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婉莹发表论文《北朝时期敦煌石窟佛教服饰探析》,吕舟教授针对每位发言者的论文均予以细致点评。

7月11日下午举行的“汉传佛教僧众的物质?活”分论坛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学研究》编辑部主任能仁主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孙晶点评。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典典发表论文《中国佛教石灯衰落原因探析》、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朴范根发表论文《佛教业观念的图像叙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范桢发表论文《线香考》、贵州博物馆助理研究馆员袁炜发表论文《从圣物盒看佛教在贵霜上层的发展》、淮海工学院文学院讲师王一帆发表论文《宋代“达摩像”之“耳环”与禅宗“苦行”》、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尤悦发表题为《襄阳菜越陶楼佛教因素渊源探究》的论文。孙晶助理教授对发表者的论文进行了细致点评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戴晓云研究馆员也对与会者的论文提出了修改意见。 

7月12日上午举行的“佛教物质?明的传播与亚洲文明的形成、发展”分论坛由国家文物局研究馆员戴晓云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郝春文教授点评。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唐均发表论文《东亚佛教狮文化》、国际佛教大学院大学博士课程张美侨发表论文《被遗忘的“佛诞日”:追寻“四月八日”的由来》、国际佛教大学院大学博士课程刘畅发表论文《管窥佛教物质文明的理念——以早期佛典及说一切有 部文献中的“工巧”为中心》、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武绍卫发表论文《从社会经济角度看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寺众居家原因》、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刘人铭发表论文《敦煌回鹘石窟寺供养人研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讲师祁姿妤发表论文《圣图像营造圣迹》。郝春文教授逐一对论文进行了评议,并与戴晓云研究馆员就研究方法进行了对谈,为在场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治学经验。

三场分论坛结束后,圣凯进行总结:本次论坛为全球哲学、历史、中文、考古、美术史、服装设计等专业的硕士、博士,以及有志于投身佛教研究、亚洲文化研究等相关领域的青年学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的平台。与会学者通过论文发表,在跨学科的交流与碰撞中拓宽了学术视野,接触到新方法、新课题,加深了对佛教与亚洲文化研究动态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