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学院副教授陈怀宇,应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暨哲学系邀请,在新斋作了题为《唐代景教与佛道关系新探》的学术报告。哲学系教授田薇主持本次讲座,哲学系教师唐文明、圣凯、朱东华、清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白峰杉、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唐晓峰等参与了相关问题的讨论。
陈怀宇介绍了不久前香港大学举行的景教国际会议的一个议题“中古时期景教与中国宗教之间的联系”,其中首先值得探讨的是唐代景教在护国思想上可能受到了佛道教的影响。陈怀宇以此为切入口,围绕着景教敦煌—吐鲁番文献与佛道教经典的“文本对读”研究,就景、佛、道三个传统中“光的寓意”、“无上、无言”、“十种观法”、“真性”、“无欲、无为”等思想观念的相似与相融之处进行了逐一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佛经→道经→景教经典”的影响链假说。陈怀宇认为,这是景教入华之后,通过《本际经》而与道教、并进而与佛教展开思想对话的重要途径之一。
陈怀宇的演讲引发了在场师生的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唐代借助于丝绸之路而展开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景教无疑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公元7世纪以降,景风东扇,进一步丰富了丝路沿途的多元文化景观。不少景教徒凭借自己的特长和才干,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唐代郭子仪部将伊斯便是突出的代表)。景教的入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希腊、波斯、阿拉伯科学(尤其是医药、天文历算)在中国的传播。
演讲者简介:陈怀宇,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现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学院副教授。学术专长为:宗教研究、中国思想史。著有:《在西方发现陈寅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景风梵声:中古宗教之诸相》(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近代传教士论中国宗教:以慕维廉〈五教通考〉为中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The revival of Buddhist monasticism in medieval China(Peter Lang, 2007)、《高昌回鹘景教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