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潮音 :图像史与观念史视域中的太虚

作 者:

邵佳德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助理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中国哲学、宗教研究理论及方法等。

圣  凯        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任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佛学研究》主编。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首席专家。

                研究领域为南北朝佛教学派、儒佛道三教关系、中国佛教社会史、近现代佛教、

                佛教与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等。

丛  书 | 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丛书

主  编 | 圣凯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编辑《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丛书》,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尝试。由于“社会生活史”方法的研究对象与主题庞杂繁复,取径言人人殊,如何从佛教悠久的历史、浩瀚的典籍中确定研究的材料、主题与取径,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与总结近百年佛学研究的已有成果,重新构建研究方法论。经过半年多的细致研讨与反复论证,“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方法”逐渐清晰并已略具雏形,成为汉传佛教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核心思路。

  《人间潮音 :图像史与观念史视域中的太虚》一书是《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丛书》之一,于2019年12月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阶段性成果之一 。


内  容  简  介

  太虚法师(1890-1947)是人间佛教的提倡者,也是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奠基人。他一生深入经藏,融摄诸宗,会通内外新旧之学,构建人间佛教思想,是一位学识广博,思想深邃的佛学理论家。同时太虚又是一位顺势而为的实践家,集注毕生精力推动教制之整理、教产之改革、教理之弘化,他创办佛学院、组织佛教会、出版佛教报刊,在培养新僧人才、团结各界信众、宣传佛教文化等方面成绩卓著。此外,太虚还是一位具备世界眼光的佛教领袖,他东游日本、远涉南洋、弘法欧美,积极推动中国佛教的国际交流与海外弘化,为世界佛教文化的对话和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太虚法师的佛学思想和佛教实践,不仅推动了近代佛教改革鼎新的蜕变,更对今日佛教的发展有着立本开新的启示和光前裕后的影响。太虚虽已示寂七十余载,但他开拓的人间佛教之道路,仍然是当今汉传佛教振兴的方向与旗帜。

       本书从图像史和观念史的新角度研究太虚法师:

       对太虚等高僧研究,需要在研究史料和研究方法上进行创新。史料上的突破,需收集与太虚相关的各类数据,包括报刊、档案、图像等加以解读,方法上的创新则需结合太虚贡献的特点吸收观念史、社会史、宗教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讨论。本书从图像史和观念史的新角度研究太虚,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书中展示的太虚的肖像、合影、题字、重要的出版物书影及其他相关图片总计近200张,资料的主要来源是民国出版的报纸期刊,部分图片来自于《太虚大师寰游记》《太虚大师纪念集》等出版物或是私人收藏和电子数据库。太虚的图片,主要有几大类:一是个人的肖像摄影,二是太虚参与各类佛教活动的集体合影,三是太虚与弟子、佛教信徒及各界人士的小范围合影。

       太虚的图像史反映的内容几乎就是一部太虚人生佛教观念的实践史。

       从研究史料看,太虚一生留下大量文稿,包括著述、讲稿、日记、公文、诗词等不同时代、不同题裁的内容,这些文字营造出来直观的太虚形象至少有两面:一是建构了宏大教理体系并时时将佛法拔高到超脱境界的义学僧人,一是倡导世间之修行功夫且实践佛法手段灵活、方法多样的政治和尚。这种形象的差异在太虚自身看来当然不是问题,因为他时刻意识到一方面保持理论如法十分关键,另一方面佛法要推广普及于众生,而此过程中必须随顺时代潮流及社会文化的特点。

      在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提出佛法的总体定位,以及倡导人生佛学的理念并付诸实践,这是太虚思想观念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佛法观念的演进本身是在社会变化中产生的,这些观念的落实又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考察观念的产生及时效都必须借鉴社会史的方法;同时实践活动是由观念统摄指导的,其过程也会对观念的变化产生反作用,比如太虚对僧制改革理念的不断调整与更新。

       太虚作为近代佛教史上关键性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字著述和图像资料,如何对此进行解读分析成了研究太虚乃至近代佛教的重要问题。观念史和图像史的视域,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三点启发。

       首先,太虚的佛法观念是在近代古今中西文化交汇的背景下形成的,他时刻注意回应时代发展中的重要议题,比如宗教、科学、哲学、政治、国族等相关问题。这些基本观念在近代的演变深刻影响了太虚对佛法的理解和阐释,其中又夹杂了太虚对于佛教生存问题的诸多考量,所以他的很多”虚位“的佛学观念,比如对佛教的总体定位,人间佛教的理念等从时代背景中获得的全新内涵,这种观念创新背后沉淀了丰富的政治社会因素和个人意图。

      其次,太虚的佛法观念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他对佛法的研究大多不仅停留在学术言说层面,而且具有强烈的“以言行事”的行动性意图。不顾太虚之佛教实践讨论其思想言说,或离开太虚之佛法建构分析其入世事业,都无法展现太虚之全貌。正是如此,我们考察太虚不能局限在文本或实践的任何一端,而应该综合观念史和社会史的方法,思考观念与实践中间的联系与张力,并尝试从中去理解太虚思想或行动中的看似矛盾、割裂的内容。

       第三,图像特别是太虚相片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史和社会史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太虚实践佛法的诸多视觉证据和细节面向,但其更显著的意义在于,大量照片本身的拍摄、流传和保存就凝固了太虚诸多的佛法观念,或曰是其直接表现,并间接推动了太虚形象的塑造和佛教改革的进程。在图像史料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希望我们对于这批太虚照片的挖掘整理能为太虚和近代佛教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资料,并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利用图像等新资料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