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 圣凯
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教授、系副主任
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院副院长
出版社 |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22年
编辑《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丛书》,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尝试。由于“社会生活史”方法的研究对象与主题庞杂繁复,取径言人人殊,如何从佛教悠久的历史、浩瀚的典籍中确定研究的材料、主题与取径,促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与总结近百年佛学研究的已有成果,重新构建研究方法论。经过半年多的细致研讨与反复论证,“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方法”逐渐清晰并已略具雏形,成为汉传佛教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核心思路。
《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方法论》是圣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传佛教僧众社会生活史”阶段性成果《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研究丛书》之九。
本书以观念史与社会史为方法,以“作为人类文明的佛教”“佛教中国化”“中国佛教的世界传播”为问题意识,以“全球文明史”为视角,以“经典”“观念”“制度”“生活”为内涵,以真理、神圣、历史为维度,以信仰生活、制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物质生活、寺院经济、寺院生活空间等为主要内容,建构起一种“长时段”“结构性”“整体性”佛教研究,旨在呈现出“具体的”“鲜活的”“有血肉的”佛教观念与社会互动的生活图景。
序论 佛教研究方法论与“佛教中国化”的学术话语
第一节 佛教研究的对象、态度与方法
第二节 “佛教中国化”的学术话语建构
第一章 经典、观念、生活:佛教观念史研究的三大要素
第一节 从“教理行果”到经典、观念、生活
第二节 西方史学视域下的佛教观念史
第三节 真理、神圣与历史:佛教观念史的三大维度
结语:佛教观念史的要素与维度
第二章 生活、主体、内在——佛教社会史研究的三种转向
第一节 佛教社会史研究的“生活转向”
第二节 佛教社会史研究的“主体转向”
第三节 佛教社会史研究的“内在转向”
结语:佛教观念史与社会史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 此世化、空间化、礼仪化:汉传佛教信仰的价值与表达
第一节 汉传佛教信仰价值的此世化
第二节 汉传佛教信仰对象的空间化
第三节 汉传佛教信仰表达的礼仪化
结语:汉传佛教信仰价值与表达的“中国化”
第四章 三教视野下的汉传佛教观念整合
第一节 儒佛道关系视野下的观念整合
第二节 中古僧众“师弟之道”和孝道观念的“互释”
第三节 五戒与五常的观念——中古儒佛道的伦理诠释
结语:继承、阐释、创新——汉传佛教“观念整合”的问题与方法
第五章 “礼”视野下的汉传佛教制度适应与生活融合
第一节 僧尊俗卑与僧俗平等:印度佛教的僧俗伦理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礼释戒”的“格戒”现象
第三节 隋唐“沙门致敬王者”的论争:以《维摩诘经》为中心
第四节 从“不事生产”到“不作不食”——农耕生活与佛教戒律
结语:制度适应与生活融合的不同维度
结论 观念史与社会史视域下的佛教研究
参考文献
后 记